成都“長衫教授”李里的國學講座座無虛席。
  近看成都國學教育市場,有人“啟智修身”有人“趁勢摸魚”
  10月27日,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官網上掛出一條消息:“2014致敬國學——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”日前在岳麓書院舉行,四川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趙振鐸以其編撰的《集韻校本》獲得“國學研究成果”獎。
  就在今年9月24日,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紀念孔子誕辰2565歲。從1994年開始,這樣的大會每五年舉辦一次,匯聚了全球各地研究孔子和儒學的大家。但今年規格最高——首次迎來國家主席登臺演講。
  從在孔子故鄉曲阜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,到“五四”探望國學泰斗湯一介;從政治局集體學習縱論傳統文化與國家軟實力,到在北師大考察時明確反對“去中國化”;從外事活動中闡釋中華文明與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鑒,到萬米高空的專機上倡導學古詩文經典……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都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。
  A國學課·誰在聽?
  媽媽班、總裁班,收費從50元到7萬
  在當前的成都國學培訓市場上,一些“國學館”培訓班,一般是有證照和固定場所的培訓機構。培訓課程多講授“經典經文”、“孝道禮儀”、書法等課程,有的是公益講座,學生不限年齡、學歷。也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培訓,寒暑假培訓時間較長的,每天收費100-200元,誦讀一些經典古籍,做一些國學小游戲、演講、踐行課等,一期十多天培訓班下來花費兩三千元;平時周末班或夜間班,每次課收費50-100元。另外有國學班會要求購買漢服,一套兩三百元,課本和書法等材料費一兩百元。
  成人國學培訓領域,則正如記者之前走訪的“景區國學研修班”“總裁班”一樣,培訓內容多是《周易》堪輿、書法國畫、經史子集、詩詞古樂鑒賞等。一些培訓機構的課程設計中還包括“國學與企業文化”“國學與商道”“國學與經營策劃”等。
  此類針對成人的國學、風水、太極等“高級研修”培訓,如果是在固定地點授課的,十餘天收費在二三萬左右;也有在各大歷史文化景區,甚至去東南亞、歐洲等開辦的國學主題“游學班”,幾天收費五至七萬,甚至再往上的不在少數。商人們學國學“為了活得更明白”
  上周末,成都某五星級酒店,天津人吳女士拖著小小的巴寶莉行李箱,來參加一個儒商研修班。為期3天的學習,吸引到全國各地眾多企業負責人,或者是大公司的高管。課程內容,包括國學經典、太極拳、茶道、養生之道以及把“法道儒智慧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”等等。
  授課老師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“有一堂課是圍繞學習的主題講房地產信托基金,但來聽課的人只有十來個。而有一次講論語,百多個同學都到齊了。”
  實際上,這幾年的國學總裁班、儒商班,已經成為一種時尚。聽課的成都人明先生說:“我們的同學們都已經是各公司的高管了,對管理學、技術性的已知知識,已經不感興趣,那可以交給下屬做,我們聽課,一是想學到有啟發性的新東西,二則是,為了活得更明白。”
  那麼,到底學些什麼,能讓這些企業家們“活得更明白”呢?“我們多數都是60、70後,多數白手起家,成為社會中堅的企業家們,高學歷的畢竟少數,有的只讀到大專,有的不過小學畢業。早幾年打拼的時候,對成功學、管理學的學習需求很旺盛,看卡耐基、厚黑學,想學成功之道,做人處事。後來2006、2007年茶道興起了,又玩茶道、紅酒,追求更高端的社交氛圍,讓自己多些文化底蘊。”
  “‘國學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,就是講的中國古代哲學,是‘人生哲學’。到了我這個年齡,以前很多想不通的,讀《易經》、讀《中庸》,突然就悟懂了。”不過,他也不避諱地指出,“都是成年人,也都算成功人士,就像知名的長江商學院一樣,作為一個社交平臺,到培訓班來的人幾乎都達成了一種共識——在這裡實現對資源的交流,對人脈的整合,功利性不可避免……”媽媽組團學“國學”想用國學為孩子啟蒙
  “要說經典國學太多了,即便一位學習古代文學的大學生也無法將它們讀完、挑出適用於大眾的部分。”於是,泓二先生將《論語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孝經》、《世說新語》等各種經典進行整理編輯,還將音頻上傳到了視頻網站,供愛好國學的人學習。
  在課堂上,沒有一個人在玩兒手機游戲。老師講解完畢,學生們現場完成一篇限時作文。泓二先生說,現代國學,對學生要能服務於考試,對成人該服務於人際與養身。如果不能把“六經註我”變成“我註六經”,學習古籍又有什麼意義呢?
  近年來,贊成這種理念的年輕人愈來愈多。25歲的媽媽陳柳菁,兒子今年一歲半。她邀約著幾位朋友一起聽國學、學國學。她們希望將國學作為孩子未來的啟蒙哲學。
  作為全職太太,她們有時間就都會到國學館學習,或者上網聽講解。“我們這一代,缺乏育兒的正確經驗,特別缺乏內在底蘊。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,常常找尋不到事情的正確答案,於是,想要去求助於經典,用歷史照照現實。”
  B國學課·教什麼?
  誰說講國學,就要裝扮得像“穿越劇”?
  不穿長衫誦讀“古籍新講”受歡迎
  在成都市西門一幢很現代的高層大樓里,有家國學館。沒有傳統的裝飾品,沒有統一的漢服、僅一幅長捲的書法作品掛在牆上。講臺右側,一位老師站在電腦前面,一邊講課一邊打字,講的內容立刻投影到電子白板上。
  看著這樣的授課方式,如果不聽老師講的內容,你可能壓根兒感覺不到這裡和國學有什麼聯繫。
  講課的老師說:“誰說講國學,就必須要裝扮得像‘穿越劇’?”如今,人們的喜好,已經不再是多年前的看外表,家長與學生都更加看重典籍的實用價值。比如,學生想通過學國學來提高作文水平,成人想通過國學來修身養性。新解《庖丁解牛》聽眾更愛“古為今用”
  每周三晚上,以及周末的兩個白天,這個可以容納200多人的國學館都被擠得滿滿噹噹。前面十餘排,坐著的是中小學生,後面加座的,有孩子的家長,有慕名而來的國學愛好者。
  這堂課,講解的內容是《庖丁解牛》。老師“泓二先生”沒有穿長衫,也沒有領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誦讀。
  “庖丁,指生活在社會中的人;牛,指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;‘合於桑林之舞,乃中經首之會’,其實是指人生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藝術,應當有節奏與韻律。我們社會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,又要詩意地享受著人生。反覆實踐,從而成功解決各種問題,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,游刃有餘地養生。”社交禮儀、企業管理、養生之道……他有如講評書與散打,一下子將短篇內容發散開來。學生們將豐富的信息量記在筆記本上,家長用手機在錄音,期望分享給企業的員工。
  一位家長回憶起兒時老師的傳統講法,“閱讀然後告訴你其中的意境: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規律,只要你掌握了規律,自然能有如庖丁一樣,游刃有餘。”沒想到,其中還有“幸福哲學”。
  C國學課·誰在教?
  國學教育“有市場、缺良師”
  目前的國學教育,多數可用四個“無”來概括,即無體系、無階段、無計劃、無教育經驗。國學教育者認為,“當老師將傳統文化教成了‘死板’的代名詞,不會推陳出新,學生一定也認為傳統文化一定是乏味的。”“長衫先生”李里:大潮之下,摸魚者不少
  10月22日的清晨,在三聖鄉一處占地十畝的“傳薪書院”里,“長衫先生”李里與記者侃侃而談。
  從2002年到成都講學至今,李里的傳薪書院一直都是公益性質的,現在每個月有一次為期三天的課程,初級班以蒙學為主,講《弟子規》《三字經》《幼學瓊林》等,中級班講《四書》,高級班講《五經》,研修班就是專門性的。
  在李里看來,當下熱衷於學習國學的群體,主要還是企業家、幼兒私塾、佛學研修者等。“主力還是企業家,真正喜歡、嚮往的占一部分,第二種是用國學來搞管理,對現實有幫助的,第三種就是搞公關,附庸風雅。”
  辦幼兒私塾、辦書院的也是雨後春筍,但主辦者自己真正讀懂讀通的,“鳳毛麟角”。而這些國學講堂裡面,講的內容有的是“神秘化:譬如用易經講八卦風水,庸俗化:打著國學的幌子講一些成功學來賺錢的,教條化:照本宣科,講起來別人根本就聽不懂。”
  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,眼下國學復興是大潮、大勢,“從來大潮之下,都有趁勢摸魚的人,商業社會什麼能夠賺錢,必然就要衝向那裡。”泓二先生:“國學不乏味 枯燥因你沒講好”
  “泓二先生”,本名邱泓又。曾經供職於成都一家知名的外國語學校。六七年前,因在課堂上深入解讀周傑倫的《菊花台》而走紅。因為擅長將國學與現代時事相結合,把古典講得有如心靈雞湯,易於普通人理解,他也被譽為四川的“男版於丹”。
  “三十多年前,我還被同窗認為是‘古怪’的人,他們笑話我,說新潮的東西你不追,偏偏去翻背以前的四書五經。”國學經典逐漸受到學校、企業與社會的認可。邱泓又也沒想到,現在一周就有五六百人次在聽他講國學。
  因為在學校里任教多年,邱泓又信奉的不是搖頭晃腦、反覆背誦的“速讀國學”,“除了國學本來的啟智、修身作用。對學生,要適用於考試;對成人要能服務於企業。”
  在國學大潮之下,怎樣更“潮”地把傳統典籍再搬上講臺?邱泓又告訴記者,當前的中小學國學教育,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流派。一個叫做“速讀派”,他們倡導學生不用理解,通過反覆誦讀自能其義自現,待學生長大以後再理解詩文意義。相對立的是“講讀派”,在誦讀的基礎上需要理解字詞句篇的意思,更加推崇解讀古文與當今生活的聯繫。
  華西都市報記者 宋揚 肖笛 張菲菲攝影朱建國
  立即評
  從師資到教材 國學教育需要更專業
  □宋揚
  一位大學博導向記者透露,有一家成都知名企業請他去講國學:給員工講點《弟子規》就行了,讓他們多守點規矩……
  國學熱不熱?若做縱向比較,它比過去更被知曉,更容易被人接受,人們有學習意願。但若做橫向比較,它依然是“小眾的流行”,在專家看來,幾十年的國學學習“斷線”導致了專業人士缺乏,解讀不出真東西,當然不具吸引力。
  一時間,國學“風行”的背後,是學生穿著漢服背古詩,搖頭晃腦效仿到傳統的“形”;漢服愛好者傾心的是穿著古服走秀。也有人疑惑,數百元一節的茶藝課程,這是真正的國學嗎?200元一套的漢服推銷給學子,真是真國學嗎?
  “國學教育需要更專業,不僅僅是指師資力量,也還有對教材的要求和期待。”國學研修者希望,一方面國學不要成為“欺世盜名”的商業盈利利器,只是跟流行、一陣風,這本身就違背了國學的精髓與修習的準則。
  有學者期待,照著良性的教育變革方向,在三五年之後,大家提起國學時,不僅知道《弟子規》、“三百千千”的啟蒙之效,還能理解唐詩宋詞的音韻之美,四書五經對做人處事的哲理深意——也就是說國民國學素養的普遍提升,“未來,如果國人都能把國學教育作為嬰孩啟蒙,才是國學是否真正回歸、盛行的標準。”  (原標題:“儒商班”國學風 基金課十幾人聽 講論語百人全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y79tyypk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